2015-04-15

流动的博物馆 ― 妈阁大戏棚讲谈会

妈阁大戏棚讲谈会

对象:市民、学生

语言:广东话

地点:妈阁庙前地,妈阁大戏棚

抽奖:入场听众可参加大抽奖,奖品包括T恤、电子产品等。

场次 日期 时间 题目 主办单位
1 17/05/2015 18:00-20:00 妈祖信俗与妈阁神功戏 海事博物馆 / 妈阁水陆演戏会 / 澳门理工学院中西文化研究所
2 18/05/2015 18:30-20:00 戏棚戏与神功戏 澳门博物馆
从艺术作品看妈阁庙 澳门艺术博物馆
3 19/05/2015 18:00-19:30 澳门「竹」蝠你 土地暨自然博物馆
棚艺技术面面观 澳门科学馆 / 吕泽强先生

从艺术作品看妈阁庙

讲者:澳门艺术博物馆研究组 蔡佩玲女士

妈祖信仰习俗源远流长,是澳门流传最久,影响最大的中华民俗活动,妈阁庙便是信众们祀奉妈祖的明证。原称妈祖阁,亦叫天后庙。

曾经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的传教士利玛窦在一五八二年来到澳门,就曾在其著作《利玛窦札记》中提过妈阁庙早期的情况,庙内亦发现有相关石刻记载,追溯可见妈阁庙始建于明朝,它既是澳门首座庙宇,也是澳门庙宇之首。并于一九九五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内,在去年,妈祖信俗则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妈阁庙由于历史悠久,且位于入港口必经之处,故此,数百年来,一直是中西及本澳画家的描绘对象,无论是古地图、素描、地志画、版画、水彩画及油画。在发明了摄影术之后,更是最早被摄入镜头的三个中国场景之一。时至今天,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媒材观赏到妈阁庙内外的境况;天后诞酬神演戏的景像以及庙宇周围人们的活动等,上述种种重要的信息都是从这些写实而优美的作品中传递出来。

是次讲座将浅谈以妈阁庙为题的图像作品(主要为澳门艺术博物馆馆藏),如早期中外澳门古地图的表现形式;十九世纪中叶居澳的英国画家乔治 • 钱纳利(George Chinnery )的素描速写;占本澳绘画主流的水彩画,加上早期澳门摄影术发展简述等等。希望透过展示精彩的图像,历史人物及背景介绍,让大家从多角度认识古今中外的艺术家如何通过他们的艺术触觉来呈现本澳的妈祖信俗以及不同时代的妈阁庙。

澳门妈阁庙街景

澳门妈阁庙街景

奥古士丁 • 博尔杰 (1808-1877)

石版画

1842年

29 x 41.7 cm

澳门全景图

澳门全景图

佚名

纸本水彩

十八至十九世纪

66.3 x 147.6 cm

澳门「竹」蝠你

澳门录得的蝙蝠有12种,分布于公园和山林,栖息在洞穴、树木或建筑物等。澳门体型最小的蝙蝠,是以竹为家的扁颅蝠,有著独一无二的扁平颅骨而得名。扁颅加上肋骨异常柔软,只要头部可以钻入的竹缝,就有可能发现它的踪迹。目前仅见于石排湾竹丛,但随著周边环境改变和发展,其生存亦面临严峻的考验。以蚊虫为食,具抑制其族群的功能。澳门生态系统小而脆弱,需要我们携手保育,澳门才能「蝠」气长存!